缝配行业如何破冰?
2020-12-27 17:20:31来源:远冠
缝配产品:同质化、品牌不响,
缝配行业如何破冰?
改革开放40年,也是台州缝配行业诞生40周年。从脚踏—电动—自动—智能逐步提升,从原先的订牌生产到如今台州产缝纫机品牌占据全国同行半壁江山,台州缝配行业一路走来,历经多次潮起潮落,几乎在每一轮行业的低潮期,都会出现质疑声:我们的产业是“朝阳”还是“夕阳”?
走进国家缝制设备配件制造基地椒江下陈街道,缝配企业随处可见。与前几年不同的是,今年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忙得不亦乐乎,厂门口货车进进出出,一派繁忙之景。
在繁忙之下,台州缝配行业现状如何?如今服装行业面临消费需求升级,这对缝配行业是机遇还是挑战?
缝配产品同质化、品牌不响,怎么“破”?
全国500亿元产值的缝配行业,70%出自台州。经过40年跌宕起伏的发展,目前台州规上企业50多家,包括零配件产业在内的中小型企业300多家,形成了全产业链、全智能制造的产业基地。
“今年市场行情出乎意料的 好,2017年台州各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产品‘零库存’。少了库存压力,不少企业年后都开始加班加点投入生产。”台州市缝配设备配件行业协会秘书长阮孟康说,这几年,缝配行业市场并不景气,绝大部分缝配企业货物积压,为了倾销产品,市场逐渐出现恶性竞争,行业发展停滞不前。
杰克控股集团董事长阮福德表示,自改革开放以来,缝配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伴随着同质化严重、价格战激烈的竞争局面,导致缝配行业大而不强,虽然也涌现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,但总体而言,行业企业欠缺品牌化思维,缺少国际化的大品牌。
长期积累下的品牌差距,使得国产缝制设备品牌在认知度和美誉度上不如国外品牌。“国外品牌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,而国内品牌仅有十几二十年历史,国产品牌之路还要走很久。”浙江新顺发缝纫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正法说。
缝纫机从机械化更新到机电化,最后又发展到智能化,随着台州缝配行业产品意识的提升,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逐渐增多。在平、包等传统母机的技术日渐成熟与稳定的同时,产品质量的升级空间逐渐缩小,产品同质化加重,迫使企业在技术上开辟新的发展空间,寻求差异化竞争。
国外缝纫机使用寿命长达十几年,国产缝纫机仅为前者的一半,产品提升迫在眉睫。黄正法告诉记者,随着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,企业自身也将逐渐向智能制造发展。
缝配企业智能化生产成为市场竞争新亮点
每年员工工资以5%-10%的幅度上涨,低人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,同时面对产能过剩、产品同质化等挑战,企业依靠什么去参与竞争和赢得市场?
优化产业结构,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 2012年杰克开始从营销驱动到研发驱动的战略转型。2017年,杰克与德国奔马合作开发出全球唯一的、最领先的、采用振镜式裁剪技术的自动激光裁床G16,一改传统裁床切割方式。
“G16裁剪速度可达180-360米/分钟,是传统单层裁剪效率的20-40倍,满足了服装生产小批量、多批次以及个性化定制的需求。”阮福德告诉记者,随着高端裁床的引进和国产化,裁剪设备单价从1000元的电剪刀卖到最高200万元。
同样通过“机器换人”,顺发缝纫机有限公司不仅减少了劳动力成本,还有效降低了能耗。“单电机马达我们就能省电60%-70%,但目前我们发展面临瓶颈,公司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,急需扩张产能,而场地却严重制约了企业扩张,这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”黄正法说。
随着国内工业发展的不断推进,缝制设备行业在近几年也发生急速变革,自动化、物联网化、智能化等概念悄然盛行。缝纫机的转速从原先的1000-2000转,到如今的5000-6000转,甚至是7000多转,缝纫机高速运转对零配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一直以来,零配件制造行业都在唱配角,但零部件制造产业作为缝机行业发展的基础,只有加强自身质量建设和创新研发能力,才能使中国缝制机械产业从生产大国到生产强国的转变得以实现,自主开发之路才能越走越顺。
台州市精亮缝制设备厂是一家专业生产曲轴、长轴等缝制设备零部件的厂家,通过购置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,产品成品率达99.5%以上。
曲轴的旋转是发动机的动力源,也是整个机械系统的源动力,曲轴精度将直接影响整机的寿命。台州市精亮缝制设备厂负责人陈叶法说,“通过技术革新,原先10000根曲轴需要30名工人花费一个月时间打磨,现在6个人每月能完成15000根曲轴,精度也从原来的0-9微米提升到0-3微米。”
一根机针难倒国内众多零配件企业
“台州零配件企业整体小而散,目前台州精密度高的零部件生产商不多,基本都做普通的、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,市场竞争力不强。”阮孟康认为,零配件企业应该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装备及流程,挖掘新材料、新技术的应用,零部件精确度提高了,产品质量才能上来。
2017年至今,缝制设备市场大爆发,这波火爆行情来势凶猛,让很多企业措手不及。不少缝纫机整机企业表示,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产能不足,零配件质量参差不齐,直接导致整机市场的供不应求,提升零部件产品质量对于整机的发展已非常迫切。
“现在我们苦恼的是整机企业发展速度加快,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却没有跟上步伐。”黄正法说,当今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,更是整体产业链之间的竞争。
整机企业认为零配件企业技术发展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效果,零配件企业为自己“喊冤”。不少零配件企业表示,今年缝纫机市场一片繁荣,零配件市场供不应求,但成本快速上涨、利润持续下滑、招工难和上游毛坯短缺等还是让零部件企业倒下不少。
目前来说,钢材等原材料的涨价只是小幅度的,因此台州的缝制设备零部件供应商虽然压力大,但都选择默默消化压力。
“材料进价贵了,产品售价还是一样,利润空间越来越小,我们没有足够资金购置先进设备,进行技术革新。”这是零配件企业提到最多的,即使他们努力开源节流,产值依旧做不大,跟不上市场的早已被淘汰出局。
据了解,目前台州缝纫机零配件大都由本地企业生产,原先一台机子零配件30%台州产,现在已增长到70%,部分还需依靠宁波、江苏等地的零配件企业。
有意思的是,台州其他零配件都有涉足,却不生产弯针和机针。“不生产弯针是因为弯针高成本低利润,技术含量不高,却需要大量人力,通过人工打磨开光,所以企业都不愿生产,目前弯针生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北。”陈叶法说。
机针刚好相反,机针是缝纫机零配件中磨损最快的,需求量最大,技术含量却最高。这小小的一根机针,一直困扰着中国缝配行业,成为该行业想方设法克服的技术难题。
“机针材料一直是缝纫机零配件行业琢磨不透的地方,国外在这方面遥遥领先,虽然现在国内也能生产国产机针,但质量不如国外,磨损快。”陈叶法认为,只有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,才能让缝纫机真正国产化。